一名30多歲男性,因為頭部外傷引發腦震盪、胸痛等症狀,跑遍台中、台北等七家醫院求診,結果光做電腦斷層檢查就高達24次,數字有異,健保署追查發現,患者原來是為了申請商業保險給付。其實不少民眾會認為檢查多做沒關係、有做(檢查)有保庇,但其實像電腦斷層這樣的檢查,做太多恐怕會增加輻射致癌風險。為了避免重複檢查耗費健保資源,明年起,民眾在廿八天內於不同醫院接受電腦斷層掃描及磁振造影檢查,醫師若未讀取調閱病人已做檢查的影像及報告,逕自再安排檢查,健保將不給付該筆費用。
本校康寧大學台南校區有流浪狗出沒,對師生和外賓安全造成潛在性威脅,學校本著民主與人道精神處理,與愛狗的學生座談,最後表決通過請台南市政府動物保護處誘捕收容供認養。部分學生得知流浪狗即將離去而落淚,但為了讓流浪狗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條件,最終放下內心的不捨,同意學校的處置方式。
本校台南校區流浪狗問題存在多年,目前有四隻被愛狗的教職員工和守衛人員認養,登記為校犬,由守衛人員餵養,與守衛人員互動良好,平時在校門口附近活動,晚上會陪守衛人員巡視校園。
除了四隻校犬之外,平常有四、五隻流浪狗在學生宿舍附近遊蕩,因為部分愛狗的學生會用剩餘食物餵養牠們,使得牠們逗留不肯離去,族群有逐漸增加的趨勢。
校園內的流浪狗平時不會攻擊師生,但是牠們在校園內到處遊蕩,仍會讓怕狗的學生畏懼,尤其流浪狗對學生吠叫時,更會讓學生受到驚嚇。另外,流浪狗也影響校園環境和景觀,夜間吠叫則影響學生睡覺,讓淺眠的學生苦不堪言。
雖然校園內的流浪狗平時不會攻擊師生,卻仍有潛在性威脅,對外賓更可能直接造成傷害,迫使學校不得不處理,因此學校一月四日下午召開處置流浪狗座談會,並事先透過各種方式通知學生參加。
學校於座談會中說明必須處理流浪狗的原因,並強調流浪狗會被送到流浪動物收容所安置,等待認養當寵物犬或工作犬,不會被撲殺或安樂死,這些流浪狗獲得安置,生活環境和條件會比逗留在校園好。
部分學生希望留下流浪狗,卻沒有能力認養,同時認同流浪狗被安置可以改善牠們的生活環境和條件,最後落淚同意學校通報動保處將流浪狗帶回安置,動保處接獲校方通報,五日下午即派人進入校園展開調查和誘捕作業。
本校台南校區內有流浪狗出沒,學校附近也有兇惡的流浪狗,據悉有騎機車的民眾被流浪狗追逐而摔車,學校擔心師生安全,希望動保處也一併處理學校附近的流浪狗問題,動保處同意到附近社區訪查後處理。
電腦斷層攝影(computed tomography),簡稱CT,是利用連續的X光攝影快速掃瞄身體,照取多張橫切面X光影像,再運用電腦重組這些影像,以2D或3D的方式將人體的解剖構造呈現出來,幫助醫生找到病灶正確的位置,它也能夠診斷腫瘤的位置和數目。檢查時病人躺的診斷檯面會來回穿梭在像「隧道」的掃描器中,最長只需花10分鐘,檢查就可完成。
康寧大學康寧大學雖然電腦斷層是相當方便、迅速的高階醫療影像檢查,且幾乎全身各部位都可用電腦斷層來檢查,但值得注意的是,電腦斷層仍是X光攝影的一種,因此會有輻射問題。美國《消費者報告》曾報導一項研究發現,電腦斷層攝影(CT)釋放的輻射,每年可能導致2.9萬美國人罹患癌症,其中婦女占三分之二。
胸部x光一年少於50次 電腦斷層非必要不做
其實在日常生活的環境中,原本就存在著來自宇宙射線、地表、食物等天然輻射,台灣民眾每人每年接受的自然輻射劑量約為1.62毫西弗。根據原子能委員會資料指出,做一次胸部X光攝影的輻射量約為0.02毫西弗,相當於台灣民眾全年度所受到的天然輻射量的1%左右。
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預防醫學暨社區醫學部部長張詩鑫建議,每個病人一年照胸部X光最好不要超過50次,而電腦斷層則是除非必要才做。照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所接受的輻射量就相當於照100次胸部X光攝影;胸部電腦斷層則相當於照350次胸部X光攝影。
刊登在美國權威期刊《循環(Circulation)》一項研究發現,經常重複接受複雜影像檢查者會罹癌風險會增加,其中電腦斷層和心臟導管檢查是主要的輻射來源,占了 81%。並發現,曝露在重複影像檢查的女性比男性罹癌風險更大,有增加乳癌、甲狀腺癌的雙重風險。
健保署為徹底解決病患重複影像檢查而陷於危險的情形,今年已啟用「雲端醫療影像資訊分享平台」,各大醫院能上傳病患的CT及MRI(核磁共振)檢查、超音波、胃鏡與大腸鏡等影像、抽血檢驗報告等11項檢查、用藥資訊,全國各院所醫師都能在「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」調閱,使同一疾病短期內可以不再重複受檢。民眾也應有正確觀念,檢查不是做越多越好,而是有需要再做即可。
留言列表